农业头 |
土地整合小田变大田 扩充机耕道作业空间
高标准农田为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万亩良田,寸土寸金。近年来,湖南省各地深入落实中央关于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决策部署,将中央要求与地方实践同频共振。从农业农村部“工程质量百日行动”的严查整改,到省级“田长制”的压茬推进,走出了一条“党政同责扛牢安全、科技增粮惠及民生”的新时代耕守之路,为大国粮仓刻下坚实的湖南印记。
科技赋能节本增效粮满仓
走进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南洲镇育才村,4000亩稻田稻浪翻滚。“现在只要是规划的高标准农田,我都抢着承包。这项目让咱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种粮大户昌建文擦着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兴奋。他算起了增收账:昔日零散小田变平阔大田,管理便捷,全程机械化作业效益凸显。“收割省40元,除草省70元,无人机施药又省40元……一亩地一年能省400多元成本。”昌建文说,“今年用了有机肥,稻子长势好,亩产能冲1000多斤,比改造前强太多了。这高标准农田,就是咱农民的致富田。”
田间科技元素随处可见。昌建文指着田边的灭虫灯介绍“:别小看这灯,防虫效果显著,既省了药水钱,更减少了稻谷上的农残。”记者看到,上千亩农田之间串联着便于农耕设备下农田的通道和水系,沟渠相连。“一个泵站能管100多亩地,一个人就能调度,晒田时水能快速排干,灌浆时半小时就能上水,省事又及时。”育才村五组组长杨卫介绍。
田畴整合增收聚心促善治
南洲镇育才村的巨变是缩影。村党支部书记王波回忆,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这里是荒废的零碎土地和高低不平的小“豆腐块”田,景象堪忧。“2023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废地、池塘平整归并,中间只留着水系和机耕道的空间,小田变大田,面积从不到3000亩增至4000余亩。”土地整合后,以每亩500元承包给种粮大户,村民收入翻倍,“田埂纠纷没了,邻里更和睦了。”
同样的故事在南县明山头镇丰安坝村上演。安坝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柳介绍,过去村里遍地都是低效的苗木,土地租金低至一二百元还无人问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土地以500元一亩统一流转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发包给种粮大户,村民们坐收租金,满意得很。”杨柳表示,这“小田改大田”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直接转化成了农民“钱袋子”的实惠。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乡村治理。杨柳坦言:“农民收益提升转化为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过去宣传秸秆禁烧、防溺水、医保缴费等费尽口舌,如今村民真切受益,对村集体工作积极配合。”土地流转提高了集体收益,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发展成果共享,主动支持公共事务管理,形成了“增收-治理-再增收”的良性循环。“土地整合+规模经营+利益共享”模式,不仅筑牢了南县的粮食安全根基,更以经济收益为纽带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筑牢粮仓洞庭样板惠民生
南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加速推进。自《关于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印发以来,南县高度重视,按照试点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整体推进。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伟绍:“2023-2024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7.08万亩,总投资达10亿元,形成了'田平整、渠相连、路相通、产高效'的南县样板,有力提升了'洞庭粮仓'产能水平。”今年的建设目标20.03万亩已批复,正加紧实施。“预计到明年,全县适宜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实现资源全覆盖,总面积近80万亩。”谈及成功经验,袁伟强调:“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在南县快速落地、持续见效,最根本的一条是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赢得了民心。”
南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远不止是一场土地的变革。它通过与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成为撬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让广大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喜悦。(记者 欧阳军 实习生 古典 万梦妮)
![]() | |||||
|
|||||
|
农业头更多 |